- 【药品名称】
-
通用名称: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其他名称:
格尼可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Imatinib Mesylate Capsules
- 【成份】
-
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其化学名称为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4-(3-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胺甲磺酸盐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29H31N7O·CH4SO3 分子量:589.7。
- 【价格】
-
289-302元
- 【剂型】
-
胶囊剂
- 【适应症】
-
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成人患者。
- 【不良反应】
-
多数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属轻到中度。考虑到疾病本身也会产生症状,常难以明确他们的因果关系。在CML的临床试验过程中,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而停药者,在α-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粒慢性期患者中仅占1%,加速期中约占2%,慢粒急变期占5%。在GIST临床试验中,因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而停药者占3.4%。在CML和GIST病人中,最常见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有轻度恶心(50-60%),呕吐,腹泻、腹痛、乏力、肌痛、肌痉挛及红斑,这些不良事件均容易处理。所有研究中均报告有浮肿和水潴留,发生率分别为47-59%和7-13%,其中严重者分别为1-3%和 1-2%。大多数患者的浮肿表现为眶周和下肢浮肿。也有报告为胸水、腹水、肺水肿和体重迅速增加的。这些事件通常可采用暂停使用本品,用利尿剂或给予某些支持治疗而缓解。个别患者情况严重,甚至威胁生命。有1例慢粒急变患者因并发胸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复杂临床情况而死亡。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有一定关系,多见于每天]600毫克时。按系统器官分类及发生的频度,将不只是发生于个别患者的不良反应罗列如下。频度的定义(CIOMS分类法)为:很常见:]10%,常见:]1% ≤10%,偶见:]0.1% ≤1%,罕见:]0.01% ≤0.1%,非常罕见≤0.01%。全身性异常很常见:周身浮肿(56%)、疲劳(15%)常见:水潴留、发热、疲劳、畏寒和体重增加不常见:不适、出血传染病/感染不常见:败血症、肺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和上呼吸道感染血液与淋巴系统异常很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14%)、血小板减少(14%)和贫血(11%)常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常见: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遏制代谢和营养失衡常见:食欲不振不常见:脱水、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食欲增加、食欲降低、痛风,低磷酸盐血症罕见: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精神异常不常见:抑郁、焦虑、性欲降低神经系统异常很常见:头痛(11%)常见:头晕、味觉障碍、感觉异常、失眠不常见 :脑溢血、晕厥、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减退、嗜唾、偏头痛记忆损害罕见: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眼异常常见:结膜炎、流泪增多、视力模糊不常见:眼刺激症状、结膜下出血、眼干、眶周浮肿。罕见:黄斑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耳和迷路异常不常见:头晕、耳鸣心脏异常不常见:心力衰竭、肺水肿、心动过速血管异常不常见:血肿、高血压、低血压、潮红、四肢发冷呼吸道、胸和纵隔异常常见:鼻衄、呼吸困难消化系统异常很常见:恶心(51%)、呕吐(25%)、腹泻(25%)、消化不良(13%)、腹痛(14%)常见:腹胀、胀气、便秘、胃食道反流、口腔溃疡不常见:胃肠道出血、黑便、腹水、胃溃疡、胃炎、嗝逆、口干罕见:结肠炎肝胆系统异常见:肝酶升高不常见:黄疸、肝炎、高胆红质血症罕见:肝衰竭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很常见:周身浮肿(32%)、皮炎/湿疹/皮疹(26%)常见:颜面浮肿、眶周浮肿、瘙痒、红皮症、皮肤干燥、毛发稀少、盗汗不常见:瘀斑、挫伤、多汗、荨麻疹、指甲断裂、光过敏反应、紫癜、脱发、唇炎、皮肤色素沉着过多、皮肤色素沉着过少、牛皮癣、剥脱性皮炎和大疱疹罕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小疱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很常见:肌痉挛、疼痛性肌痉挛(36%)、骨骼肌肉痛(14%)常见:关节肿胀不常见 :坐骨神经痛、关节肌肉僵硬肾和泌尿系统异常不常见:肾衰、肾区痛、尿频、血尿生殖系和乳房异常不常见:男性乳房女性化、乳房肿大、阴囊水肿、月经过多、乳头疼痛、性功能障碍研究中的检查不常见:体重减轻实验室检查异常所有研究均报告有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750毫克/日的大剂量时发生率为高(I期研究),然而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也明显取决于病期,3或4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0×10[sup]9[/sup]/L)和血小板减少([50×10[sup]9[/sup]/L),在急变期和加速期发生率分别为58-62%和42-58%,相比之下在慢性期分别只有14 %和7%,前者为后者的2-3倍。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5×10[sup]9[/sup]/L)和血小板减少([10×10[sup]9[/sup]/L)发生率分别只有2%和1%。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的中位数持续时间分别为2-3周和3-4周。对于这类事件,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用药而缓解,仅少数病例需为此而长期停药。在GIST病人,出现3级和4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和 0.7%,这些病人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与胃肠道或肿瘤出血有关。3级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1%和3.4%,而3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 0.7%,没有病人发生4级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主要发生在治疗的最初6周,以后细胞计数保持相对稳定。严重的转氨酶或胆红质升高少见([4%病例),常需减量或停药(中位数持续时间约为一周),只有不到0.5%患者由此而长期停药。有1例加速期患者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但该例患者尚不能排除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与本品的药物相互反应的结果(见药物相互作用)。偶见血碱性磷酸酶、肌酐磷酸激酶、肌酐和乳酸脱氢酶升高。
- 【禁忌】
-
对本药活性物质或任何赋形剂成份过敏者禁用。
- 【注意事项】
-
大约有1-2%服用本品的患者发生严重水潴留(胸水、浮肿、肺水肿和腹水),因此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应仔细评价体重的增加,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特别是儿童患者,水潴留可能不出现可以识别的水肿。水潴留可以加重或导致心衰,目前尚无严重心衰者(按纽约心脏学会分类法的III-IV级)临床应用本品的经验。对这些患者用本药要谨慎,青光眼的患者也应慎用(见不良反应)。在GISY临床试验中报告有8例病人(5.4%)出现胃肠道出血和4例病人(2.7%)出现肿瘤内出血。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肿瘤内出血可能发生在腹腔内,也可能发生在肝内。这类病人的肿瘤内出血也有可能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监测病人的胃肠道症状。同时服用本品和CYP3A4诱导剂(见相互作用)可显著降低伊马替尼的总暴露量,因此增加潜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此应避免本品与CYP3A4诱导剂合用。肝功能衰竭患者本品的暴露量可能会增加,有肝功损害者慎用本药。有关本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长期临床资料尚有限。临床前研究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尚未在人体进行过研究。本品治疗第一个月宜每周查一次全血象,第二个月每两周查一次,以后则视需要而定(如每2-3个月查一次)。若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调整剂量(见用法用量)。开始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质和碱性磷酸酶),随后每月查一次或根据临床情况决定,必要时宜调整剂量(见用法用量)。对驾驶员和机器操纵者能力的影响尚无有关对驾驶员或机器操纵者能力可能发生的影响的信息和资料。
- 【药物相互作用】
-
可改变甲磺酸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药物CYP3A4遏制剂:健康**者同时服用单剂酮康唑(CYP3A4遏制剂)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药物暴露量大大增加(平均最高血浆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可分别增加26%和40%),尚无与其它CYP3A4遏制剂(如:伊曲康唑、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同时服用的经验。CYP3A4诱导剂:健康**者服用利福平后,伊马替尼的清除增加3.8倍(90%可信区间=3.5-4.3倍)Cmax、 AUC(0-24)和AUC(0-8)分别下降54%、68%和74%。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同时给予苯妥英药物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降低,疗效减低。其它诱导剂如地塞米松、卡他咪嗪和含有St John麦汁浸膏制剂等,可能有类似问题,但尚未进行专门研究,因此同时服用这些药物时须谨慎。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使下列药物改变血浆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使辛伐他丁(CYP3A4底物)的平均Cmax和AUC分别增加2倍和3.5倍。当同时服用本药和治疗窗狭窄的CYP3A4底物(如环孢素、哌咪清)时应谨慎。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增加经CYP3A4代谢的其他药物(如苯二氮卓类、双氢吡啶、钙离子拮抗剂、和H毫克-COA还原酶遏制剂等)的血浆浓度。在与遏制 CYP3A4活性相似的浓度下,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在体外遏制细胞色素P450异构酶CYP2D6的活性,因此在与本品同时服用时,有可能增加全身与 CYP2D6底物的接触量,尽管尚未作专门研究,用药时仍应谨慎。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外还可遏制CYD2C9和CYD2C19的活性,同时服用华法令后可见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因此在本品治疗的始末或更改剂量时,若同时在用双香豆素,应短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应告知病人避免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药效学特性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遏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遏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伊马替尼还可遏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遏制由FDGF和**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细胞表达活性kit 突变,体外实验显示伊马替尼遏制GIS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临床前和临床资料提示,某些病人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耐药性。慢性髓性白血病临床研究对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髓性原始细胞危象)、加速期和经α-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进行了三组开放、非对照性的Ⅱ期临床研究。在一项大规模、开放、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中,病人为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白血病(费城+CML)。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在两项Ⅰ期研究中进行。临床研究病例中,38%-40%患者的年龄≥60岁,10~12%≥70岁。新诊断的慢性期:一项在之前6个月内首次诊断为CML的1106名患者入组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比较甲磺酸伊马替尼400毫克/天和α-干扰素(INF)5百万IU/m[sup]2[/sup]/天+阿糖胞苷(Ara-C)20毫克/m[sup]2[/sup]/天(10天/月)的疗效。80%的病人在服用试验药物前曾接受羟基脲的治疗在试验的最初6个月,50%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病人和75%服用IFN Ara-C的病人也同时继续服用羟基脲(平均分别为15和30天)。在12个月后的中期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组和IFN-Ara-C组的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分别为94.4%和54.6%,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为82.6%和20.3%,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为67.8%和7.4%。采用经验证的 FACT-ERM问卷评价生活质量,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所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IFN-Ara-C组, 生活质量数据表明, 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病人能够保持心情愉快。α-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532例,起始剂量400毫克每日一次)60%的患者获得了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42%获得了完全缓解,93%获得了完全血液学反应。加速期:(235例其中63%患者在加速期已接受过其他治疗,235例患者中77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400毫克,每日一次,158例接受60,毫克每日一次)。结果70%患者获得确切的血液学反应28%患者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25%患者获得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即分裂中费城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到<35%)18%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以血液学缓解为主要终点的分析发现400毫克和 600毫克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600毫克剂量组的细胞遗传学反应改善更明显,其持续时间更长。本研究中,600毫克剂量组的疾病出现进展所需的时间明显不同。急变期(髓性原始细胞危象):(260例95例[37%]在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后均已接受过化疗,另165例[63%]此前未接受过化疗。 223例开始治疗的剂量为600毫克,每日一次)。以不同的完全血液学反应作为主要疗效进行统计,31%获得了肯定的血液学反应(未接受过治疗患者为 36%,经过治疗的患者为22%),15%患者观察到相应的细胞遗传学反应,未接受和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的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7.7和4.7个月。儿童和青少年:CML慢性期(15人)或CML急变期或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16人)共31名儿童患者入组—项剂量逐渐增大的Ⅰ期试验,其中28%的 CML患者年龄在2-12岁,50%在12-18岁。病人按下列剂量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260毫克/m[sup]2[/sup]/天(n=6)、340 毫克/m[sup]2[/sup]/天(n=11)、440毫克/m[sup]2[/sup]/天(n=8),(=1、)和570毫克/m[sup]2[/sup]/天(n=6)。在获得了细胞遗传学资料的13例CML病人中,7人(5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人(31%)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其相当于85%的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另有8名患儿(3名CML,4名急性白血病)进行另一项Ⅰ期试验,3人接受的剂量为 173-200毫克/m[sup]2[/sup]/天,4人接受的剂量约为260毫克/m[sup]2[/sup]/天,1人接受360毫克/m[sup]2[/sup]/天的剂量。3名CML患儿中有两人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与成人试验相比,总共39名儿童中没有特别的安全性问题。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研究对不能手术切除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病人进行了一项开放、随机、多国家参加的Ⅱ期临床试验。在这项试验中,共入选147例病人并随机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毫克或600毫克治疗每日一次平均治疗6-12个月(不超过24个月)。这些病人的年龄在18-83 岁范围内,病理诊断为C-Kit-阳性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且不能手术切除和/或为转移性。400毫克组的缓解率为37%,600毫克组为 43.2%,没有完全缓解病例。截止到平均随访7个月(7天-13个月)时,对所有缓解的病人未出现病情进展。
- 【贮藏】
-
30℃以下保存。
- 【有效期】
-
24个月。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20133198
- 【生产企业】
-
企业名称:安徽省芬格欣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安徽省界首市芬格欣大道99号
联系电话:0558-4812747
- 【药品名称】
-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格尼可 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
Imatinib Mesylate Capsules
- 【成份】
-
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其化学名称为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4-(3-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胺甲磺酸盐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29H31N7O·CH4SO3 分子量:589.7。
- 【适用症】
-
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成人患者。
- 【不良反应】
-
多数患者在服用本品期间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属轻到中度。考虑到疾病本身也会产生症状,常难以明确他们的因果关系。在CML的临床试验过程中,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而停药者,在α-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粒慢性期患者中仅占1%,加速期中约占2%,慢粒急变期占5%。在GIST临床试验中,因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而停药者占3.4%。在CML和GIST病人中,最常见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有轻度恶心(50-60%),呕吐,腹泻、腹痛、乏力、肌痛、肌痉挛及红斑,这些不良事件均容易处理。所有研究中均报告有浮肿和水潴留,发生率分别为47-59%和7-13%,其中严重者分别为1-3%和 1-2%。大多数患者的浮肿表现为眶周和下肢浮肿。也有报告为胸水、腹水、肺水肿和体重迅速增加的。这些事件通常可采用暂停使用本品,用利尿剂或给予某些支持治疗而缓解。个别患者情况严重,甚至威胁生命。有1例慢粒急变患者因并发胸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复杂临床情况而死亡。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剂量有一定关系,多见于每天]600毫克时。按系统器官分类及发生的频度,将不只是发生于个别患者的不良反应罗列如下。频度的定义(CIOMS分类法)为:很常见:]10%,常见:]1% ≤10%,偶见:]0.1% ≤1%,罕见:]0.01% ≤0.1%,非常罕见≤0.01%。全身性异常很常见:周身浮肿(56%)、疲劳(15%)常见:水潴留、发热、疲劳、畏寒和体重增加不常见:不适、出血传染病/感染不常见:败血症、肺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和上呼吸道感染血液与淋巴系统异常很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14%)、血小板减少(14%)和贫血(11%)常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常见: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遏制代谢和营养失衡常见:食欲不振不常见:脱水、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食欲增加、食欲降低、痛风,低磷酸盐血症罕见: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精神异常不常见:抑郁、焦虑、性欲降低神经系统异常很常见:头痛(11%)常见:头晕、味觉障碍、感觉异常、失眠不常见 :脑溢血、晕厥、周围神经病变、感觉减退、嗜唾、偏头痛记忆损害罕见: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眼异常常见:结膜炎、流泪增多、视力模糊不常见:眼刺激症状、结膜下出血、眼干、眶周浮肿。罕见:黄斑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耳和迷路异常不常见:头晕、耳鸣心脏异常不常见:心力衰竭、肺水肿、心动过速血管异常不常见:血肿、高血压、低血压、潮红、四肢发冷呼吸道、胸和纵隔异常常见:鼻衄、呼吸困难消化系统异常很常见:恶心(51%)、呕吐(25%)、腹泻(25%)、消化不良(13%)、腹痛(14%)常见:腹胀、胀气、便秘、胃食道反流、口腔溃疡不常见:胃肠道出血、黑便、腹水、胃溃疡、胃炎、嗝逆、口干罕见:结肠炎肝胆系统异常见:肝酶升高不常见:黄疸、肝炎、高胆红质血症罕见:肝衰竭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很常见:周身浮肿(32%)、皮炎/湿疹/皮疹(26%)常见:颜面浮肿、眶周浮肿、瘙痒、红皮症、皮肤干燥、毛发稀少、盗汗不常见:瘀斑、挫伤、多汗、荨麻疹、指甲断裂、光过敏反应、紫癜、脱发、唇炎、皮肤色素沉着过多、皮肤色素沉着过少、牛皮癣、剥脱性皮炎和大疱疹罕见:血管神经性水肿、小疱疹、Steven-Johnson综合征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很常见:肌痉挛、疼痛性肌痉挛(36%)、骨骼肌肉痛(14%)常见:关节肿胀不常见 :坐骨神经痛、关节肌肉僵硬肾和泌尿系统异常不常见:肾衰、肾区痛、尿频、血尿生殖系和乳房异常不常见:男性乳房女性化、乳房肿大、阴囊水肿、月经过多、乳头疼痛、性功能障碍研究中的检查不常见:体重减轻实验室检查异常所有研究均报告有血细胞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750毫克/日的大剂量时发生率为高(I期研究),然而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也明显取决于病期,3或4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0×10[sup]9[/sup]/L)和血小板减少([50×10[sup]9[/sup]/L),在急变期和加速期发生率分别为58-62%和42-58%,相比之下在慢性期分别只有14 %和7%,前者为后者的2-3倍。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5×10[sup]9[/sup]/L)和血小板减少([10×10[sup]9[/sup]/L)发生率分别只有2%和1%。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的中位数持续时间分别为2-3周和3-4周。对于这类事件,一般情况下可通过降低剂量或暂停用药而缓解,仅少数病例需为此而长期停药。在GIST病人,出现3级和4级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4%和 0.7%,这些病人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与胃肠道或肿瘤出血有关。3级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1%和3.4%,而3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 0.7%,没有病人发生4级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主要发生在治疗的最初6周,以后细胞计数保持相对稳定。严重的转氨酶或胆红质升高少见([4%病例),常需减量或停药(中位数持续时间约为一周),只有不到0.5%患者由此而长期停药。有1例加速期患者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但该例患者尚不能排除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与本品的药物相互反应的结果(见药物相互作用)。偶见血碱性磷酸酶、肌酐磷酸激酶、肌酐和乳酸脱氢酶升高。
- 【禁忌】
-
对本药活性物质或任何赋形剂成份过敏者禁用。
- 【注意事项】
-
大约有1-2%服用本品的患者发生严重水潴留(胸水、浮肿、肺水肿和腹水),因此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应仔细评价体重的增加,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支持治疗。特别是儿童患者,水潴留可能不出现可以识别的水肿。水潴留可以加重或导致心衰,目前尚无严重心衰者(按纽约心脏学会分类法的III-IV级)临床应用本品的经验。对这些患者用本药要谨慎,青光眼的患者也应慎用(见不良反应)。在GISY临床试验中报告有8例病人(5.4%)出现胃肠道出血和4例病人(2.7%)出现肿瘤内出血。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肿瘤内出血可能发生在腹腔内,也可能发生在肝内。这类病人的肿瘤内出血也有可能表现为胃肠道出血,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监测病人的胃肠道症状。同时服用本品和CYP3A4诱导剂(见相互作用)可显著降低伊马替尼的总暴露量,因此增加潜在治疗失败的危险。因此应避免本品与CYP3A4诱导剂合用。肝功能衰竭患者本品的暴露量可能会增加,有肝功损害者慎用本药。有关本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长期临床资料尚有限。临床前研究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尚未在人体进行过研究。本品治疗第一个月宜每周查一次全血象,第二个月每两周查一次,以后则视需要而定(如每2-3个月查一次)。若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应调整剂量(见用法用量)。开始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质和碱性磷酸酶),随后每月查一次或根据临床情况决定,必要时宜调整剂量(见用法用量)。对驾驶员和机器操纵者能力的影响尚无有关对驾驶员或机器操纵者能力可能发生的影响的信息和资料。
- 【药物相互作用】
-
可改变甲磺酸伊马替尼血浆浓度的药物CYP3A4遏制剂:健康**者同时服用单剂酮康唑(CYP3A4遏制剂)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药物暴露量大大增加(平均最高血浆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可分别增加26%和40%),尚无与其它CYP3A4遏制剂(如:伊曲康唑、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同时服用的经验。CYP3A4诱导剂:健康**者服用利福平后,伊马替尼的清除增加3.8倍(90%可信区间=3.5-4.3倍)Cmax、 AUC(0-24)和AUC(0-8)分别下降54%、68%和74%。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同时给予苯妥英药物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降低,疗效减低。其它诱导剂如地塞米松、卡他咪嗪和含有St John麦汁浸膏制剂等,可能有类似问题,但尚未进行专门研究,因此同时服用这些药物时须谨慎。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使下列药物改变血浆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使辛伐他丁(CYP3A4底物)的平均Cmax和AUC分别增加2倍和3.5倍。当同时服用本药和治疗窗狭窄的CYP3A4底物(如环孢素、哌咪清)时应谨慎。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增加经CYP3A4代谢的其他药物(如苯二氮卓类、双氢吡啶、钙离子拮抗剂、和H毫克-COA还原酶遏制剂等)的血浆浓度。在与遏制 CYP3A4活性相似的浓度下,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在体外遏制细胞色素P450异构酶CYP2D6的活性,因此在与本品同时服用时,有可能增加全身与 CYP2D6底物的接触量,尽管尚未作专门研究,用药时仍应谨慎。甲磺酸伊马替尼在体外还可遏制CYD2C9和CYD2C19的活性,同时服用华法令后可见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因此在本品治疗的始末或更改剂量时,若同时在用双香豆素,应短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应告知病人避免使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非处方药和处方药。
-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药效学特性伊马替尼在体内外均可在细胞水平上遏制Bcr-Abl酪氨酸激酶,能选择性遏制Bcr-Abl阳性细胞系细胞、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伊马替尼还可遏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受体、**因子(SCF),c-Kit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从而遏制由FDGF和**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细胞表达活性kit 突变,体外实验显示伊马替尼遏制GIST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临床前和临床资料提示,某些病人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耐药性。慢性髓性白血病临床研究对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髓性原始细胞危象)、加速期和经α-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进行了三组开放、非对照性的Ⅱ期临床研究。在一项大规模、开放、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中,病人为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白血病(费城+CML)。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在两项Ⅰ期研究中进行。临床研究病例中,38%-40%患者的年龄≥60岁,10~12%≥70岁。新诊断的慢性期:一项在之前6个月内首次诊断为CML的1106名患者入组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比较甲磺酸伊马替尼400毫克/天和α-干扰素(INF)5百万IU/m[sup]2[/sup]/天+阿糖胞苷(Ara-C)20毫克/m[sup]2[/sup]/天(10天/月)的疗效。80%的病人在服用试验药物前曾接受羟基脲的治疗在试验的最初6个月,50%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病人和75%服用IFN Ara-C的病人也同时继续服用羟基脲(平均分别为15和30天)。在12个月后的中期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组和IFN-Ara-C组的完全血液学反应(CHR)分别为94.4%和54.6%,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为82.6%和20.3%,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为67.8%和7.4%。采用经验证的 FACT-ERM问卷评价生活质量,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所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IFN-Ara-C组, 生活质量数据表明, 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病人能够保持心情愉快。α-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532例,起始剂量400毫克每日一次)60%的患者获得了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42%获得了完全缓解,93%获得了完全血液学反应。加速期:(235例其中63%患者在加速期已接受过其他治疗,235例患者中77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400毫克,每日一次,158例接受60,毫克每日一次)。结果70%患者获得确切的血液学反应28%患者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25%患者获得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反应(即分裂中费城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到<35%)18%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以血液学缓解为主要终点的分析发现400毫克和 600毫克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600毫克剂量组的细胞遗传学反应改善更明显,其持续时间更长。本研究中,600毫克剂量组的疾病出现进展所需的时间明显不同。急变期(髓性原始细胞危象):(260例95例[37%]在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后均已接受过化疗,另165例[63%]此前未接受过化疗。 223例开始治疗的剂量为600毫克,每日一次)。以不同的完全血液学反应作为主要疗效进行统计,31%获得了肯定的血液学反应(未接受过治疗患者为 36%,经过治疗的患者为22%),15%患者观察到相应的细胞遗传学反应,未接受和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的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7.7和4.7个月。儿童和青少年:CML慢性期(15人)或CML急变期或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白血病(16人)共31名儿童患者入组—项剂量逐渐增大的Ⅰ期试验,其中28%的 CML患者年龄在2-12岁,50%在12-18岁。病人按下列剂量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260毫克/m[sup]2[/sup]/天(n=6)、340 毫克/m[sup]2[/sup]/天(n=11)、440毫克/m[sup]2[/sup]/天(n=8),(=1、)和570毫克/m[sup]2[/sup]/天(n=6)。在获得了细胞遗传学资料的13例CML病人中,7人(5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4人(31%)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其相当于85%的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率,另有8名患儿(3名CML,4名急性白血病)进行另一项Ⅰ期试验,3人接受的剂量为 173-200毫克/m[sup]2[/sup]/天,4人接受的剂量约为260毫克/m[sup]2[/sup]/天,1人接受360毫克/m[sup]2[/sup]/天的剂量。3名CML患儿中有两人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与成人试验相比,总共39名儿童中没有特别的安全性问题。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研究对不能手术切除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病人进行了一项开放、随机、多国家参加的Ⅱ期临床试验。在这项试验中,共入选147例病人并随机接受口服伊马替尼400毫克或600毫克治疗每日一次平均治疗6-12个月(不超过24个月)。这些病人的年龄在18-83 岁范围内,病理诊断为C-Kit-阳性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且不能手术切除和/或为转移性。400毫克组的缓解率为37%,600毫克组为 43.2%,没有完全缓解病例。截止到平均随访7个月(7天-13个月)时,对所有缓解的病人未出现病情进展。
- 【生产企业】
-
企业名称:安徽省芬格欣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地址:安徽省界首市芬格欣大道99号
联系电话:0558-4812747
全部
药品名称
成份
剂型
适应症
不良反应
禁忌
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
药理作用
贮藏
有效期
批准文号
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