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普利片作为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高血压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且疗效确切。
卡托普利片的药品说明书上已经记载有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椐报道,其诱发干咳或剧咳的发生率为0.7%~6%。
目前对卡托普利片引起咳嗽的机理有三种解释:①卡托普利片能使缓激肽分解代谢减弱,缓激肽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作用于支气管,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致支气管收缩、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而出现顽固性咳嗽。②这种咳嗽发生于上呼吸道,迷走神经纤维细胞可能起介导作用,也可能与继发咽部刺激性受体的敏感性增加有关。③可能影响了某些炎性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类灭活,使这些物质浓度增高而积聚肺内,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剌激咳嗽感受器引起咳嗽。
对于卡托普利片引起的咳嗽,立即停药为最佳措施。一般停药后两周内症状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但有的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血压维持在较满意的水平上,虽会出现咳嗽,但不愿意停药怎么办?
有关专家将组胺拮抗剂,如异丙嗪(非那根),用于抗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用法是,在不停用卡托普利基础上,于晚间睡前服异丙嗪12.5毫克~25毫克,自己观察1周。有效则在服药第4天起,咳嗽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待咳嗽消失后,继续维持治疗7~10天停药。如果服药1周后咳嗽症状无改善,则说明异丙嗪对抗无效,这时应停用卡托普利,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