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庭都备有小药箱,以解病时的急需,省去上医院的麻烦。然而药品的种类及剂型繁多,如丸、散、膏、丹及冲剂、片剂、水剂、针剂与胶囊剂、喷雾剂等。不少人由于对药物剂型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随意改变服用方法和剂型,不仁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下列举几种常见的误区和危害
1、包衣片分割服用:包衣片分为糖衣片和肠衣片两种。糖衣片一旦破裂,便失去其特定的保护、遮味和隔离等效用;肠衣片是在肠内溶解发挥作用的,如红霉素、阿司匹林等。如打碎外衣,让片芯外露,前者遇到胃酸被破坏,会降低或失去疗效,后者对胃粘膜有较强的刺激性,使病感到上腹不适、恶性心呕吐,乃至胃出血。
2、舌下片改口服:有人嫌舌下含片作用慢,又麻烦,便一吞了之。殊不知,这样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如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能迅速地吸收,约2-5分钟即可奏效。而口服不但吸收慢,而且药物在肝内会受到破坏,其疗效仅为舌下含药的十分之一。
3、口服片用于阴道:有些人想当然将甲硝唑片、制霉素片和复方新诺明片等置于阴道,治疗妇科疾病。由于这些药片不含发泡剂,在阴道貌岸然内很难释放,疗效甚微。
4、胶囊剂倒出冲服:这样不仅失去胶囊原有的遮味作用,而且会弄巧成拙,反而影响疗效。因为胶囊内的药物颗粒为不等速释放的若干部分,并以不同色泽区分其作用,象接力棒一样。而倒出后可能颗粒不均匀,难以维持疗效。
5、针剂改为内服、外用、滴眼:不少人认为针剂的质量标准很高,改作一般使用不会出问题,于是将青霉素注射液等用作口服液漱口、滴眼。其实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途径各异,再则眼睛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之一,滴眼液有特殊的标准,如对渗透压和酸碱度等要求,均高于针剂。
另外,针剂的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剂型,其中的附加剂对胃肠道貌岸然有刺激反应,故乱用剂型是不足取的。